廖明欽

廖明欽,是溪州尚水長年合作的農友,他在返鄉當農夫之前是地政士,退休後想說可以種種田當作休閒,也可以有一些收入,剛好遇到「高鐵下黃金廊道」計畫,於是開始種起蘆筍,相較其他農友相對輕鬆的是,明欽大哥的田是自有或家族兄弟所有,在耕作上沒有壓力或負擔。

明欽大哥說,蘆筍依照採收方式分成白蘆筍跟綠蘆筍,這讓我們十分意外、才知道原來白蘆筍跟綠蘆筍這兩種蘆筍是來自同一個品種,只是採收期程長短,當蘆筍在土裡冒出頭來,眼尖的明欽大哥就會像尋寶把土挖開,就會看見一枝枝潔白肥美的白蘆筍。那綠蘆筍呢?明欽大哥說,你只要在蘆筍露出頭來時不急著採收,當蘆筍長時間照射到太陽,就會慢慢變綠了。我們第一次認識兩種蘆筍的差別、很是驚嘆。

(因為其他農友沒有酷媽的專篇,放在這邊有點突兀、這段是否需修改或刪掉部分?)不同於我們拜訪專門種植綠蘆筍的酷媽,應該是土質的關係,白蘆筍因為需要挖挖補補,所以土質需要比較鬆軟的質地,而水尾的土質正適合是種植白蘆筍的土,相對於埤頭就剛好比較適合種植綠蘆筍,所以我想當合適的植物種植在合適的位置,一切會是最好的安排。

對明欽大哥來說,有機種植不太需要資材來施肥灌溉,但蘆筍怕的是連日大雨,造成水分過多容易有莖枯病,每次到了夏天的梅雨季後,蘆筍田就會出現一塊綠一塊黃的畫面,就是莖枯病的狀況了,更嚴重一點可能需要全部砍掉重練。

如果踏進明欽大哥的田園,會發現蘆筍在他的田只是冰山一角,大概只佔據田裡的十分之一,當蘆筍需要休生養息的時候,10月到2月明欽大哥就會轉到田間的另一角,開始照料他的另一個孩子-馬鈴薯田。

有機馬鈴薯也是明欽大哥每年都會種植的作物,馬鈴薯不算是非常需要照料的作物,但因為有機的關係,明欽大哥每天都需要來巡一巡,拔一拔雜草。有一次我們跟著明欽大哥到田裡去幫忙拔草,發現明欽大哥並不會一口氣把草都拔乾淨,會留一點點起來,明欽大哥說,其實雜草的微生物也會對土壤有作用,所以不用一次趕盡殺絕。

有趣的是,馬鈴薯就跟蘆筍一樣,需要用挖的,成熟時從土裡挖出來,馬鈴薯也跟蘆筍一樣,長時間被太陽照射就會開始變綠,也就是大家時常說的,馬鈴薯變綠發芽不能吃的因素-龍葵鹼,不過明欽大哥說,所謂「中毒」是服食過量,但如果馬鈴薯只是稍微變綠了也不用緊張,可以稍微衡量一下,如果不是太嚴重還是可以吃的,畢竟農民的耕作來之不易,還是必須惜食。

廖明欽
農民廖明欽
廖明欽
被太陽照射產生龍葵鹼的馬鈴薯
廖明欽
農民廖明欽與蘆筍田
廖明欽
出土的白蘆筍